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4-05-27 21:09:14
【精品】科学活动教案3篇

【精品】科学活动教案3篇

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活动教案3篇,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是表面的、缺乏概括能力,那么,中班科学活动颜色的教案怎样设计?

活动设计背景

中班幼儿乐于探索研究,生活中对颜色的有一定的认识,通过对三种原色的搭配变化,使幼儿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了解橙绿紫三种颜色的由来。

活动目标

1、感知红黄蓝色,并根据色彩标记匹配相应的瓶子。

2、通过变魔术游戏活动,感知两种颜色混合后变出新颜色的现象,探索颜色变化的规律。

3、积极的参与活动,体验颜色变化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两种颜色混合后变出新颜色的现象。

难点:幼儿能自主探索出颜色变化的规律。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1、装有小半瓶水的透明瓶子人手一个,在瓶盖里面分别涂有红黄蓝颜料。

2、音乐磁带、红黄蓝颜色标记分别固定在塑料筐上。

经验准备: 熟知颜色变化的规律。

活动过程

一、趣味引入

1、教师扮演魔术师,引起幼儿兴趣。

(1)教师:我是一个魔术师,我能把这个瓶子里的水变漂亮,你们想看吗?

(2)教师跟着音乐的节奏摇晃瓶子,引导幼儿发现瓶子里水的变化。

2、出示很多瓶子,引起幼儿的操作兴趣。

(1)教师:你想当魔术师吗?我们一起跟着音乐摇动自己的瓶子吧!

(2)带领幼儿一起跟着音乐摇动瓶子,鼓励幼儿说说:你瓶子里的水变化了吗?变成了什么颜色?让幼儿可以和同伴自由交流一下。

二、动手操作

1、观察颜色标记,开展“送瓶子回家”活动。

(1)教师(出示颜色标记箩筐):这是什么颜色?这是彩色小瓶子的家,你会送瓶子回家吗?

(2)引导幼儿根据颜色标记,将自己手中的瓶子,放在相应颜色标记的箩筐里。

2、交换瓶盖感知两种颜色混在一起的变化。

(1)教师换一个瓶盖,摇晃瓶子,引导幼儿观察瓶子的变化。

(2)启发幼儿想一想,瓶子为什么会变成颜色呢?幼儿自由讲述。

3、幼儿交换瓶盖,尝试将两种不同的颜色混合在一起,观察色彩的变化。

(1)引导幼儿观察瓶子的颜色,再取不同颜色的盖子,换上。

(2)幼儿换好瓶盖后,跟着音乐摇晃瓶子。

(3)教师:瓶子里的水有变化吗?变成什么颜色了?哇,颜色可真有趣,不同的颜色混在一起还会变成另一种新的颜色呢!

三、活动延伸

教师:小朋友让我们一起拿着自己变出来的颜色,去画一幅美丽的画吧。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 通过操作活动,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物体是否吸水,吸水之后又会有什么变化。

2、 体验小组合作的快乐,并学会将观察结果进行记录。

3、 增强对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餐巾纸、瓦楞纸、报纸、木块、海绵、棉花、锡箔纸、雨衣布每小组一份。

2、 记录表、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 小实验——会吸水的纸条

今天老师要给大家变个魔术。

将纸巾拧成的纸条竖着放进装有彩色颜料的盘子里,纸条慢慢变色了。

讨论:

1、把纸条放进颜料水里,你发现了什么?

2、为什么水会“爬”上去?

师:纸巾变色了,是因为它把颜料水吸进去了,那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能吸水呢?

二、认识材料,讲解操作方法。

1、 逐一出示物品,并加以认识。

2、 出示大表格,知道第一行是物品的名称,大家集体猜测、判断,能吸水的打√,不能吸水的打×,不能确定的打?

3、 幼儿分组记录猜测结果,记录在表格的`第一行,教师巡回指导。

4、 集体讲述,每组选一个代表讲出本小组讨论的结果。

三、 幼儿分组实验。

1、 幼儿分小组操作。

把各种物品放入水中,试试它们到底能不能吸水,并在表格第二行记录实验结果。

2、 验证猜测结果。

大家把猜测结果和实验结果进行比较,看看哪个比较有争议,可以再次实验。

3、 教师和幼儿共同小结实验结果,发现餐巾纸、瓦楞纸、报纸、木块、海绵、棉花都具有吸水性,而锡箔纸、雨衣布没有吸水性。

活动延伸:

老师将一些吸水慢的和一些没实验过的物品投放在区角里,让孩子们利用其他时间自己去尝试,并做好记录。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设计思路:根据大班幼儿好奇好探索的特点,所以我选择生活中孩子们常见而又感兴趣的大树作为活动题材。让幼儿通过一些自然物来测量大树的粗细,通过教师准备的材料如卷尺、纸条、绳子,进行操作和探索发现结果,让幼儿在操作探索中思考。

活动目标:

一、 初步掌握用自然物测量树的粗细的方法,并能够根据测量的结果进行排序。

二、 在测量活动中鼓励幼儿互相帮助合作完成任务,让幼儿体验到伙伴间合作学习的乐趣。

活动重点:

重点是正确掌握用自然物测量树木粗细的方法,以及对树木进行排序。

活动难点:

掌握用绳子测量的方法。

活动准备:

提前创设了适合本次活动主题的环境:自制四棵粗细差异不太明显的树并标有1—4的序号;测量用的工具:卷尺、长纸条、绳子;每组一张测量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 播放音乐《郊游》,全体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扮演小司机做开车的动作进入活动室。

二、 课程主体:

(一)幼儿用目测的方法说出这四棵大树有哪些地方不同

教师:小朋友们看我们这里有几棵大树?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幼儿回答(有四棵大树,它们有的粗有的细,它们身上的数字不同……)

教师:你们说这四棵大树哪棵最粗哪课最细呢?

幼儿回答(三号大树最粗,一号大树最细。)

教师:你们是怎么发现的?

幼儿回答(用眼睛看出来的)

教师:有的小朋友说是用眼睛看出来的,老师告诉你们这种方法叫目测,可是在两棵大树粗细差距不明显的时候这种方法就不实用了,那谁知道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测量大树的粗细呢?

(二)鼓励幼儿大胆想像说出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去测量。

教师讲解每位幼儿想出的好办法。引导幼儿说出用各种自然物去测量树木。

(三)教师为幼儿准备几种测量工具(卷尺、长纸条、绳子)还有记录结果的笔和记录表。

1.幼儿自主的去选择测量工具,让幼儿在活动中自己去探索和研究如何去使用自己手中的测量工具,并会把测量结果正确的记录下来。

教师:老师为小朋友们准备了几种测量大树的工具,现在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测量工具,我们分组去进行测量,测量以后你们小组的几名成员一起把测量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比一比几号大树最粗,几号大树第二粗,几号大树第三粗,几号大树最细。

2.注意让幼儿在测量的同时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合作,体验到伙伴间合作的乐趣。

(四)教师总结幼儿的测量结果。

教师:现在我来检查一下看哪组小朋友测量后得出的结果是正确的。

三、 活动延伸:

教育幼儿要学会保护树木。教师为幼儿提供测量工具,带幼儿到户外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行测量练习。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如何测量大树的粗细,现在我们拿着自己的测量工具到外面去给我们幼儿园的每一棵大树量一量,比一比哪棵大树最粗,哪棵最细,好不好?(带领幼儿去户外进行测量)

活动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根据大班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设计安排。按照《纲要》的指导精神,使活动环节紧紧围绕教学活动目标,注重在活动过程中每个幼儿的发展与提高。

整个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教师精心设计的自然环境使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目测观察法有的放矢,在引导幼儿动手操作、自由探究环节,教师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供幼儿自主选择。幼儿在自己动手、动脑、观察或帮助同伴操作过程中有不同的体验。师生互动自然而默契。自由宽松的探究环境使幼儿身心放松,在参与合作互助的气氛中逐步实现了教学活动目标。

在每一小结中教师能够针对幼儿的不同表现进行适时适当的讲解或指导,使幼儿的态度、情感、技能上有所发展。幼儿之间形成了和谐、友好、互帮的关系,营造了一种互相讨论、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互相合作的学习气氛。

本次活动存在许多不足。教师语言语调有时把握不当,语言组织的不够灵活;在幼儿选择测量工具尺子时对尺子的刻度使用方法上欠缺讲解,这些都是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改进的。

《【精品】科学活动教案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