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27 20:55:34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1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课文记叙了邹忌如何讽谏齐王及齐王纳谏的故事。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邹忌劝说艺术,及齐王纳谏而使得国势强盛的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特别对于现在绝大多数独生子女而言,如能通过本文学习,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多的考虑一下他人,少一些以自我为中心,其益处也许是一生的。

课堂上,导入的时候是想通过几句流传较广的俗语引入对如何向国君进谏的话题,但学生反应并不好,可能是我的情绪传染给学生了(这一点很不好),因此整个就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当然也可以看出设计精巧的导入对于一堂课的重要性。接下来的整体感知环节主要是通过听读录音,解决字词读音及断句,以及自读课文解决疑难词句来实现的。这里虽然我出示的一些关键字词让学生齐读强调了,但仍不到位,比如“今齐地方千里”一句在断句上学生容易出错但没有强调,以至于后面有学生读错。在疑难字词及文意疏通上是让学生通过预习本的方式完成的,但在课堂上交流不充分,针对性不强,如果提前批改好效果很好一些。

关于第二个教学目标类比说理,主要是通过解题引入对邹忌讽谏方式的思考。对于课题的理解大部分学生都能清楚的把握,即有两层含义一是邹忌讽谏齐王一是齐王纳谏,但对于“讽”许多同学不能正确理解,因此这里应该板书强调一下,可课堂上我却没有想到。还有在学生回答的时候,关注度不够或者说没有意识到这种生成的重要性,而是过多的考虑自己如何讲清楚这个问题。当时有四位同学回答这个问题,第二位同学回答说:“邹忌是通过自己身边发生的一件事想到去劝说国王的,由自己身边的妻、妾、客想到了国君身边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想到了国家大事。”最后一位同学回答说:“邹忌和齐王两个男人遇到的问题很相似”,这里两位同学都看出邹忌的处境与国君相似的地方,如加以追问能得出其还有一处相似都因此而受到蒙蔽。那么这时再指出这种论证方法是“类比说理”也许学生更容易理解些。

关于学习本文后的一些启示,虽然学生能够说出要正确的认识自我,要听取他人的意见、注意和被人谈话的方式等等,但感觉不是很自然感觉像为了“收获”而“收获”,如果放在朗读品位人物形象时引出这个话题也许效果会好一些。

上完本节课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知识容量“大”,课堂“活”了,学生“动”了,学生不经意间也收获“多”了。本教学设计主要从学生的“学”出发,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只是为学生的“学”提供一个平台。《邹忌讽齐王纳谏》从导课、解题到教师诵读,学生朗读等环节,都是让学生逐步理解文章内容,叫学生译课文,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师生共同归纳文言知识,帮学生找规律,以利于知识的迁移,这是学生主体性的初步展观。“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用分组设目标探究形式,列课文结构,条理清晰;分角色朗读,声情并茂;探究讽谏艺术性,分析透彻;小结收获,更是启发颇深。这是学生主体性的进一步展观。总之,整个教学过程,力争使师生、生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教师既是导演,又是学习的参与者,使教法和学法相互沟通,力图体现新标精神。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2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归纳重点实词的词义、词类活用和句式。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法设想]

设计一条明确的朗读思路,以读代讲,以读代解,以读代译。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易读错的字有: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

如:

1、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修/八尺有余(√)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王之蔽/甚矣!(√) 王之/蔽甚矣!(×)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三、三读课文,品味赏析。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还要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

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5、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 ……此处隐藏9428个字……,我把“表演”的机会“让”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了体验和感悟空间,搭建展示阅读个性的舞台,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结果,学生的思维极为活跃,积极讨论,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这种学习模式使学生产生阅读的愉悦感和自豪感以及学习语文的兴趣,享受到探求知识的快乐,得到了学生地认可。只有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创造还给学生,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生命力,充满智慧挑战。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12

本课一方面要进一步教会学生“知人论世读经典”的方法;同时,还要进一步强化学生文言文阅读的知识、方法和要求。具体设计: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掌握文言阅读的一般常识;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实现从文章形式到内容上的深化认识,实现感性、理性再到感性的质的飞跃,使学生获得一些有关语文学习的规律性的知识,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基础。本文教学中设置讨论、创新思考的情景与问题,这样做使同学们积极地对文本进行探索。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13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注重学生学法和能力的培养:

1、圈点、勾画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让学生质疑,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解疑,以此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合作精神。

3、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落实特殊文言现象,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利于运用,以加强文言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14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国别体史书《战国策》中的名篇,是一篇以对话为主,既具故事性,又具论辩性的文言文。本文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塑造了邹忌这样一个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善于进谏的贤士形象。也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性格特点。本文文字并不深奥,文字易懂,故事性强,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

回想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既有优点也有不足。现将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首先,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非常明确,重难点突出,在教学中这些目标一步步得到落实。新课标指出7至9年级关于文言文阅读的阶段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本文篇幅虽长,文字却并不深奥,正因为如此,在教学中我要求同学们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自主完成翻译全文的任务。在汇报交流时,同学们的确做到了,很轻松地就翻译出了全文。在翻译过程中我还注重了实虚词和文言句式的积累,比如“吾妻之美我者”中的“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翻译成“以……为美”,“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方”一字一译为“土地方圆”;虚词“之”“于”等的用法;还有宾语前置句(倒装句)“君美甚”“忌不自信”, 判断句“城北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省略句“与坐谈”这些句式。使同学们不仅会翻译全文,更要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学会翻译的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其次,学生在这堂课中的分析能力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展开的。例如,邹忌是怎样说服齐王的?这需要同学们高度的概括能力,在老师的启发下,又指明几个同学回答后,答案越来越全面,也越来越简练完美(一是以身边小事设喻,指出妻,妾,客美我的不同原因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 二是把家事同国事类比,拿齐王的地位同自己作比较,指出”宫妇左右……有求于王”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使齐王接受纳谏。)随着同学们的回答我也迅速地完成了板书,板书既体现了讽谏的方法(类比推理),写作方法(以小见大),也突出了一个数字“三”, 文章“三叠”式的运用,彰显了结构整齐、对称的间架之美。这时已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就突破了本文的难点。

最后,在知识迁移上“拓展延伸”环节把本课推向了高潮。劝人是一门艺术,不是一个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的,同学们激情高涨,讨论热烈,一个个跃跃欲试。“语境一: 小英时不时的在看男同学写给自己的信,假如你是母亲,你将如何与女儿谈话?”这个话题比较简单,同学们都知道劝告时委婉说出这样做对小英有怎样的负面影响,让小英体会到妈妈的良苦用心,从而欣然接受妈妈的劝告。“语境二:齐景公酷爱打猎,非常喜欢捉野兔的老鹰。烛邹不当心,让一只老鹰逃走了。景公大发雷霆,命令将烛邹推出去斩首。晏子走上公堂,怎样进谏才救得了烛邹?”这个话题比起第一个话题难度大增,难住了好些同学,正因为这个话题有一定的挑战性,同学们对劝人这门艺术更加感兴趣了,虽然刚开始的回答不尽如人意,但最后张志勤同学的回答大家还算满意。当我把晏子的做法亮出来之后,大家一片哗然,纷纷感叹晏子的劝谏充满了智慧,从而领略了劝谏的魅力。

仔细回忆,不足之处尚且存在:我注意突出了课文的重难点,但在阅读上读得还不够充分,这是我需要注意的地方,这些不足将成为我教学的动力,从而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15

提到《邹忌讽齐王纳谏》,许多教者和一般读者往往会把目光锁定在其中的谈话艺术上,津津乐道。如果把这篇文章比作一湾迷人的沿岸风景,一段奇妙的曲径回廊,一串晶莹的珍珠项链,那么,其中的谈话艺术的描写不过是沿途的一株奇葩、回廊上的一扇花窗、项链上的一粒珍珠而已。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穿过语言材料构筑的屏障,走进文本,去探寻文章更引人入胜的地方。

以往文言文教学中的思维定势,每堂课基本按字音——词义——句意——段落分层——文章思想内容——写作方法的套路带着学生一路小跑,下课时间到了,好,任务完成。至于学生在被老师固定的思路牵了40分钟后,所得几何,那就不得而知了。在上《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课时,我主动转变思路,边被动为主动。把更的话语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学,自己说。

一、我引用有关齐威王的“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然后让他们边划出生字词边找出文章中出现的成语。让他们讲述发现的成语,并以故事贯穿全文,打破以往教学中简单的层次划分,结构分析。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文章更流畅,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动性。

二、在学生把课文梗概弄清楚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课后练习二用“比较辨析”的办法编写练习题。一部分学生负责练习题的编写,一部分学生负责解答。然后让学生进行练习分类,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近义词等。通过这一环节改变了以往教学中的直接翻译法,或老师讲学生写的弊端,并很好的解决了文言实词与虚词的总结与汇总。

三、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的分析。在疏通好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人物描写的方法并按要求把这些动作、心理、语言等描写的字词句都找出来。通过这些描写让学生来说出这些描写的作用是什么,从而得出邹忌、齐王人物的性格特征。

通过这堂课让我更深刻的理解要上好一篇文言课,对教师的基本功要求比较严格,如果没有吃透文章,理解其中的深意,就难以讲解透各知识点,更无法驾驭教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因此要提升个人素质,提高驾驭文本的能力。

总之,我们固然要形成我们的教学特色,却也不能拘泥于此,一成不变。不妨多做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而不是死拉硬拽下学习古文,是一种风行水上,水到渠成的境界。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